《现代人高效决策指南》
选择读什么专业?考研还是直接工作?
毕业后选择进入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要不要考公?
和什么样的人组建家庭?要不要生孩子?
人生不同时期所做出的决策决定了我们现状的模样。心血来潮还是深思熟虑?跟着感觉走还是全面思考权衡利弊?我们总觉得决策只是一种选择,但其实决策是一种技能。
如何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做出更理智的决策?如何克服思维的局限性得出更优解?如何根据有限资源做出当下的最优判断?简单和大家分享几个可借鉴的决策框架。
01
影响理性思维的因素
大脑是如何做决策的?感觉经验是否可靠?当我们在思考什么是理性决策时,有必要先来了解下什么是不理性。
心理学家将思维过程简化成两种基本的类型,自动思维和控制性思维。
自动思维是单纯联结,比如开车时遇到红灯时停车就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思维,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这个思维过程。
而控制性思维指人类有意识地假设一些事物或经历,包括形式运算、视觉想象和情境创设。比如计算某件事会发生的概率就是一种需要调动逻辑推理的控制性思维。
这两种思维均参与了我们决策的过程。大部分情况下,自动思维会做出一些较差的判断和选择。在做决策时,我们都会更期待能克服自身思维的有限性而选到效用最大化的选项,即所谓的理性决策。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背离理性模型,陷入直觉缺陷或思维定势?
自动化思维造成的认知偏差,经常将我们的判断引入歧途。
1. 感觉不一定可靠。情绪很容易对我们的决策产生干扰。
沉没成本:在为未来做决策时,我们经常过分关注既往损失和代价。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未来的决策。
举个例子:当你沉溺在前任带来的伤害并惋惜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影响到当下的生活和与其他人的关系,这就是过度关注沉没成本,但这对于你的未来没有任何助益。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最常见的锚是现状,另外以自我为中心出发去揣测他人也是一种锚定。
举个例子:商品打折时的划价线就是利用了锚定效应,原价就是锚,为的就是让你有一种捡到便宜的错觉。同理,相亲时叫上长相不如自己的同伴也是利用了锚定效应。
证实偏见: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往往忽视掉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
举个例子:当我们讨厌某个城市,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城市的负面消息,以证明这个城市确实不招人喜欢。
2. 记忆具有欺骗性。人的脑补能力和想象力,经常让我们在决策时无中生有。
可得性启发: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记忆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的方法,认为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以 _ _ _ i n g 形式构成的单词比以 _ _ _ _ _ n _ 形式构成的单词多,因为回想起以-ing结尾的单词要容易得多。但仔细一看,_ _ _ _ _ n _ 其实包含了 _ _ _ i n g的结果。
合取谬误:相信多个事件联合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各独立事件。连贯的故事情节会让我们更容易相信联合事件发生的概率。
举个例子:Linda 是一位单身、外向, 年龄为 31 岁的女性。在大学期间主修哲学, 十分关注种族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 而且曾参加过反核游行。那么下面哪个更有可能发生?1. 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2. Linda 是一名银行出纳员同时她还是一名女权主义者。2 更符合我们的想象,但实际上 2 发生的概率是 1 和 Linda 是个女权主义者的交集,发生的概率是更小的。
3. 经验让我们过于重视相似性,而忽略事情的差异和随机性。
后见之明:已经了解事件本质的人会错误地高估他们事先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会重构记忆,使之与预期相符合。
举个例子:将记忆朝着已发生的方面的结果修正,比如那些过得痛苦的成年人更倾向于回忆童年的痛苦事件,并不是不幸的童年造成痛苦的现在。
赌徒谬误:如果一个(独立随机的)事件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那么就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举个例子:很多股民都有这样的心理,这只股票已经连续跌了一周了,那么下周就该涨了
。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他对该物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要大于没有拥有这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也即拥有的东西更值钱。
举个例子:小王子认为他的玫瑰花独一无二,是因为这朵玫瑰是他用爱浇灌的,然而在其他人看来这朵花和其他的玫瑰花并没有什么不同。
更多心理效应可以查看我们之前和大家分享的 精读笔记|一文读透《思考,快与慢》
不管是情绪还是感觉经验,都有可能在无意识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即使不是即兴判断,而是我们自认为的深思熟虑,个人有限的知识框架,人对记忆的扭曲,过往经验的适时性都会影响到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那么,如何破局?
02
理性决策的框架
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瑕疵的、有局限性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让决策的过程确保理性,用系统化分析的方式来综合考虑决策的各个因素,再去进行选择和行动。
和大家简单分享几种决策时可利用的系统化分析的思维框架。
权重量表
在我们决策时,首先要清楚我们想得到什么及怎样得到它,接下来才能决定要采取怎样的行为或做出怎样的选择,也就是先确定目标和价值,再去选择和行动。
富兰克林建议做判断的方法是:考虑一个行动方案时,列出利与弊,衡量它们的重要性,然后把利与弊的分数加权计算,看哪个方案的得分最高。
借鉴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用绘制权重量表的方法来做决策。举个例子,当我们在思考购买一样价格不菲的商品或者进行一项消费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让自己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明确标准:列出所有在乎的评判要素
分配权重:对各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量化计算:计算各个项目的数据
得出最终的判断:比较得出最终结果
首先,我们可以先在 XMind 的矩阵图中列出当下最想进行的几笔消费。如下图所示。
接着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可以从那些维度来判断和评估这些消费选择,也就是评判标准,并在横轴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对每个选项进行深入和细节的考量。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对各个细节的考量,按 0-5 的值从低到高对每个细项进行打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权重分配和计算,比如我觉得快乐程度更重要,我会给这个选项更高的权重,比如*2。如下图所示,当我计算出各个消费选项的最后结果时,就可以得出最终的判断。
同样,当你在多个选项间进行纠结和犹豫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分配有限的资源,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
决策树状图
决策树的方法让我们用图解的方式,来具体描绘决策的情境。具体方法是用一张布满选择点和结果的假想地图来表示情境,这些选择点和结果会导致相应的后果。是一种可用于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在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膝盖损伤时,需要做出是否手术的决策。我们可以画个决策树。
在穷举了各个选项所造成的后果时,我们可以对每个后果进行赋值,评估它对我们的价值,从 0(最差)到+100(最好)。并综合考虑每个结果产生的概率。画完这张图后,我们就可以完整地了解这个决策的情境,并综合地去考虑每个结果的风险和可行性。
我们可以用决策树来思考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比如恋爱,比如是否要离开一线城市,比如是否要考研、考公。综合考虑各个结果,并评估风险和概率,用更理性的决策过程来思考人生中的重要选项。
03
关于决策的几点建议
最后关于如何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再分享几点切身的体会。
引进外部参考
当我们处于无比纠结当下的选项时,可以适时引进外部参考,不管是好友还是有过相关经验的朋友。相比处于局中的我们,作为旁观者他们或许有一个更清晰的视角。
逆向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在思考要不要做一件事,做了这件事结果会怎样,反复纠结要不要做时,不如想一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会怎样,会比现在更糟糕吗?用这样的思考路径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解法。
用满意解代替最优解
由于理性的有限性,我们不一定能选到最完美的选项。每种选项都各有利弊,心理学家所讲的理性,是追求最大的期望效用。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让自己满意的解法,而不是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追寻最优解上,是一个更聪明的解法。
拥抱随机性
正因为随机性,这个世界才精彩。拥抱不确定性,我们才有选择的自由。当我们不再一味追求确定,而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我们才会更自由。
放过自己
回想过往,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不明智的决定。不管是选文理科,还是选大学专业,不管是有没有鼓起勇气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没有选择一份更有挑战的工作。其实不管怎么选,我们都会后悔。而我们要接受的,就是接受当时的自己其实已经选出了当时的最优解。
行动
我们所做的各种决策,都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地去活。所以,与其把时间花在纠结和犹豫中,不如 get your hands dirty。
共勉。
资料参考: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ElenaLin_青青:再也不纠结 | 如何做生活管理抉择
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 推荐阅读 —
■ END ■